中图分类号: F127;F2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4-0050-04
为达成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崛起,也为推进鄂西区域经济开发,2008年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全方位进步地区经济。
2013年省政府调整地区进步策略,将“两圈两带”即汉江生态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作为湖北要紧进步轴线。借用全省平衡进步的机会,鄂西区域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破束缚与界限达成跨越式进步,因此,目前剖析研究鄂西生态旅游市场的进步近况对地区经济策略进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网盟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 1983年提出,他倡导到较为偏僻没污染的区域观赏自然风景、探寻野生动植物、考察当地文化的旅游。现在对生态旅游的涵义没一个明确的概念,具备代表性的看法有: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的在肯定的自然地区中保护环境并提升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世界旅游组织觉得是自然旅游的一种专项形式。结合多方看法,360百科给出的最新的概念是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它是以可持续进步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进步为准则,并依托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法,拓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法[1]。虽然定义没统一的界定,但所有些生态旅游定义都强调了两个要素: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即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合理开发借助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进步;二是回归自然生态,在天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享受舒畅。
近几年生态旅游以每年超越15%的增长率飞速进步壮大,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的热潮,在物质和精神财富都丰富的同时,愈加多的人开始寻求更自由、经济、悠闲的旅游方法,开始亲近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鄂西区域以山岳生态和森林生态为主,借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进步机会,用绿色旅游经济带动湖北地区经济,给旅游者带来特点生态旅游体验。
2、鄂西生态旅游的概况
现在,鄂西区域生态旅游的范围包含随州、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据统计,鄂西区域拥有 2个世界文化遗产:十堰武当山、钟祥明显陵、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与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鄂西圈”的森林覆?w率占全省54%,林地、山岳景观资源尤为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农架和武当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中纬度区域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武当山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名胜景区,还有规模宏大的木制结构的古建筑宫殿,此外耳熟能详的生态景区还有武当太极湖、恩施大峡谷、三峡大坝、炎帝故里、神农架大九湖等[2]。这凸显了鄂西区域强大的旅游资源实力和在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经过9年的创建,鄂西地区生态旅游得到跨越式进步,知名度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收成显著。
3、鄂西生态旅游市场进步进程剖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进步进程剖析
1. 改变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产业链。生态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放松重压的主要休闲旅游方法,景区除去具备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背景以外,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更新换代、健全齐全。鄂西圈经过9年的建设与进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都相继开工建设并顺利完工,便利的交通和好的路况便捷游客的出行;景区内的特点美食街、中西式快餐饮店、各种档次的旅馆、农家民宿、购物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等服务产业也相继建成,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的服务,将旅途时间缩短,延长游览观光时间,真的达成“快旅慢游”的目的。
2. 进步生态旅游经济,带动山区脱贫致富。鄂西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山、穷、库”的区域,贫困县占到全省67%,贫困人口约占全省70%,环境相对封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了脱贫致富,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各级政府通过“旅游扶贫”的渠道,招商引资开发贫困区域的旅游资源,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创造就业职位,让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旅游的消费需要创造进步契机,生态旅游是带动鄂西区域经济进步的要紧方法,有力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的提升。譬如武当山景区在近期几年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数目逐年增加,丰厚的门票收入和旅游消费商品收入使得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突破40亿,武当太极湖的打造体现休闲旅游多样化进步的新趋势。郧阳区樱桃沟村是最典型的依托旅游进步致富的小乡村,公路交通便捷,村落依地势修建,樱桃树种满道路两旁,景色宜人,春季踏青赏花,初夏采摘樱桃,秋冬季节是烧烤、朋友聚会的最好场合,装修格调各异的咖啡店、夜店、农家乐、休闲垂钓、特点民宿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给当地的居民带来颇丰的经济收入,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旅游市场需要扩大,经济收益显著增加。截至2015年年底,鄂西圈接待游客2376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人数46.6%,达成旅游总收入169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9.3%,等于圈域区域生产总值的13.5%,宜昌和十堰领跑鄂西圈,旅游总人数双双突破4000万,成为圈内新的旅游增长闪光点。伴随游客的增多,圈域景区景点品质明显提高,5A级景区达到8家,4A级景区达到26家,旅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越200万人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鉴》2016年),鄂西生态旅游圈以“一江两山”为基础,在市场整体进步布局中,以生态为依托,休闲度假为主题,将旅游商品创意凸显,形成特点鲜明的旅游景区,达成将自然优势转化成经济实力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产业进步中存在的问题
鄂西区域新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自然生态、古朴文化、新奇科技等方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虽然游客在逐年上升,经济收益在年年攀升,但审视进步近况,大家不难发现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运作模式与现代旅游进步不匹配;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与保护的力度不相称;三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人才短缺。
1. 运作模式与现代旅游进步不匹配。国内先进的旅游景区,全部采取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用一流的管理方法跨部门整理资源,而鄂西区域的旅游景区大部分还是官办体制,由政府机构牵头管理,涉及林业、水利、宗教、文化等多个部门,以至导致政出多门的管理乱象,管理方法落后也是鄂西旅游景区现在存在的大问题,在游客高峰期,没办法发挥科学分流的好效应,常常发生游客长期等待与滞留的现象。简单粗放的进步模式已经落伍,现代化旅游运作需要科学管理合理运营,在新的市场需要上不只要关注景区设计规划,还要关注服务品质和细节,这是现代旅游的新趋势。目前鄂西圈的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显然存在着不少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2. 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与保护的力度不相称。生态资源富集对鄂西区域进步旅游产业是优势,可以少投入,多收益,但旅游业是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大家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大肆新建餐饮行业、宾馆休闲场合,盲目的过度开发当地资源,不进行合理规划,高负荷的接待游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旅游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超越生态系统自己调节和承载能力,风景区将恶化成“生命荒漠”,非常难恢复原貌[3]。各级政府要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积极引导资源开发企业履行生态保护的义务,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转变思想,改变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依靠,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预防水土流失,地方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来保护生态资源和原生遗迹,开发与保护需要平衡。
3. 市场宣传乏力,人才短缺。在市场推广方面,鄂西圈内各州市的旅游宣传各自为阵,没整理资源,不利于地区特质的凸显,使得主题不清、形象不明、推广乏力、成效不佳,而且广告宣传资金有限,宣传的方法除去报纸、旅游杂志、广告、电影、电视以外,要充分借助新兴媒体,用新意、创意吸引大家的眼球,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在旅游人才方面,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紧急不足,在景区餐旅业尤为突出,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游客不满,矛盾加剧;景区内解说员、导游不少未获得资质,专业人士极少,而且工作辛苦,越是节假日越忙碌,致使职员流动性大,人才辞职率高,需要加强旅游服务职员的培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出色人才的引进。
4、鄂西生态旅游的进步方案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领用途,整理旅游资源,提高核心竞争优势
鄂西生态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资源整理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的管辖权与收益权,政府牵头进行跨地区协调有益于推进旅游资源整理成功,若达成资源整理,将推进“鄂西圈”一体化进步[4]。鄂西区域旅游业的规模都不大,都是各自为政,游客人均消费在一千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扩大市场提高核心竞争优势,就要加大地区合作,打破界限,进步跨地区旅游经济,达成人力、物力、财力的联合与共享机制,防止恶性角逐,开发特点旅游路线,拉长产业链,挖掘和革新鄂西圈内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合作,统一规划,进步大旅游,提升鄂西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达成可持续进步
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体,在旅游产业进步的早期,为了迅速脱贫致富,开发过度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以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这类深刻的教训提醒大家保护的要紧。在2008年省发改委编制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进步总体规划》中就坚持“优先保护”的原则,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按部就班的开发借助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借助?矸⒄孤糜危?这一理念指导鄂西区域旅游经济的进步和生态的保护,把旅游开发打造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对自然生态和原始文化遗迹妥善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土维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收益,不急于求成,重水平,轻数目,稳步进步经济,改变鄂西区域经济落后的近况,各级政府也要加强保护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行政管理监督机制,使生态旅游、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进步[5]。
(三)塑造品牌,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鄂西区域的旅游企业对品牌意识不强,没特点,导致商品单一,服务品质成为空话。要真的做到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舒服、行得便捷、购得放心,先要加快交通建设,构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便利的交通网。然后是规范旅游景区服务管理,以人性化服务为首要条件,以客户认可为宗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具体到单一景点要保障秩序井然,道路干干净净,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景点门口有统一的游览地图、解释说明牌、指示牌、引导牌、警示牌,还有健全的自驾游服务体系,便捷拓展服务功能。最后是开发旅游特点产品,购物是旅游活动的要紧组成部分,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的自然延伸,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费直接影响着该区的旅游服务品质[6]。鄂西区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道家文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等都发来自于此,交相辉映,将文化与民族特征融合开发纪念品,要做的精致有意义,吸引客户购买。以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建设特点旅游品牌,宣传鄂西的茶艺、美食和手工艺品,塑造鄂西旅游特点标记。
(四)革新投资途径,减少市场准基础知识槛
旅游区的开发需要很多资金投入,筹资是重点,虽然不少重点旅游项目是政府在投入,国家资金在支持,但后续的开发、维护、推广、设施的升级等也需要很多资金,所以政府要发挥引导用途,颁布打折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坚持“哪个投资,哪个受益”的原则,打造好的投筹资环境,达成资本主体多样化、筹资途径多元化,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帮扶力度[7]。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储备
省内大专院校结合鄂西圈建设需要,可以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相应修改,也可以参考实质需要新增特点专业,培养急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交流、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档创意人才,用灵活的人事管理机制招贤纳士,全省每年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在林业、文化部、旅游部遴选一批出色的专业管理人才到地方短期咨询服务,推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圈内各地政府及企业打造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8]。
5、结束语
鄂西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地区经济进步的依托,在近几年的进步中有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剖析近况提出合适的进步方案,真的达成进步经济,吸引游客,提高核心竞争优势,创出品牌;对生态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借助政府和部门的帮扶,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的健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