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讲,最为现实的目的莫过于“收益最化”。收益是收益和本钱之差,追求收益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入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减少本钱,“开源”与“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本钱效益管理”。
本钱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营运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讲,本钱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本钱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一样的条线,本钱效益管理具备不一样的内涵和办法,在有些条线,本钱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些条线则不那样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本钱效益管理显然是后一种状况。通常来讲,“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容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本钱和效益没办法明确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本钱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线来探讨本钱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1、银行会计本钱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现在国内大部分银行使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本钱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坐落于进行会计核算,拓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依据如此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非常自然地作为本钱中心来管理,在本钱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本钱”方面,即怎么样采取各种手段努力减少本钱,而对“效益”方面看重不足;二是在本钱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本钱”,忽略全方位的本钱,特别是“无形”的本钱,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本钱效益管理看上去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本钱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备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完善”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本钱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只要讲求减少本钱,而且要讲求提升效益,同时,这里的‘本钱“定义有着宽泛的内容,不只包含人工本钱、营运成本等显性的本钱,而且包含诸如买卖成本(广义上的买卖本钱)、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本钱,尤其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总是仅被视作会计结算职员的职能,在银行本钱效益管理中容易遭到忽略,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本钱效益困难”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本钱效益观,大家可以发现,本钱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范围大有可为。
2、构建适当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本钱效益管理,大家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推广本钱”、“商品本钱”、“资金本钱”等定义。它们确实都是本钱效益管理的要紧对象,但让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本钱却常常落在大家的视线以外,而恰恰是这种本钱,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营运管理的本钱,并且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本钱。不一样的组织结构具备不一样的运行本钱,对于进步到肯定规模的企业来讲,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原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很多方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本钱。从国内银行业的实质来看,现在,会计职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率,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职员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本钱在银行总本钱中也占有较高的比率。因而,会计组织本钱是银行本钱效益管理中不容忽略的方面。
现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根据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备非常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顾客不象是某银行的顾客,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顾客,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像一张“大全”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不少现实的问题。譬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规范实行本钱;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遭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涉,不可以完全根据规范规定操作,会计职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本钱和损失。
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管理软件。各行常见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构造提出了挑战。大家可以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步到一定量,必然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管理软件,国内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情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管理软件与内部管理软件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需要,即构建适当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情况,推进扁平化管理,加大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营运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或有助于减少组织本钱,提升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导致组织运行不顺,加强内部协调本钱和规范实行本钱,减少会计运行效率。
3、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步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减少会计作业本钱、提升作业效率的“基础原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本钱高、劳动效率低、没办法准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营运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妨碍银行营运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近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银行业纷纷加强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国内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海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同意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置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升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劳动本钱。然而,现在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借助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览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经历,大致历程了业务处置电子化、营运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现在国内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大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置电子化和营运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现在达成的会计电算化主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些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点,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遭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升并不彻底,还没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达成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仅需依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大全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离别双线,只须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一直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状况下的本来意义和功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本钱效益原则。
再譬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特别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职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事实上只不过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不是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职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管理软件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职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置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职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如此的例子还有不少,这意味着,在核算管理软件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重点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借助一流的技术,充分挖掘提升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步骤,这是银行会计本钱效益管理的“基础原因”。
四。提升会计管理水平
国内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到今天,“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常见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讲,广大的会计职员就是“顾客”,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职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提升“顾客认可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商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应求购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况”。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本钱,也会带来效益。因为银行会计职员海量,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海量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譬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讲,在会计作业步骤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能省却近300个动作;假如这项作业每天发生不只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根据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本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职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本。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发布后;会计职员仅需通过关键词搜索就能迅速便捷地找到该文件与与搜索关键词有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升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线,将本钱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成的将是“乘数”的成效。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讲,提升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法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就,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5、提升职员素质,激起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习管理理念留给大家的遗产是:公司应使职员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企业的管理层规定每一个职员的千篇一律的工作和任务,并拟定出相应的规范和监督体制,确保职员可以按计划完成任务,职员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大家如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年代,千篇一律的工作可以通过智能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拟定的规范程序只能陷入僵化,企业需要不断革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变经营程序和改变营业额的建议和想法则愈加多地源于第一线职员,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原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讲,加大本钱效益管理的“能动原因”是所有些会计职员,特别不可以忽略离银行会计作业步骤和银行顾客近期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依据顾客的需要飞速地转账或为顾客办理按期存款。一位顾客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近期换了工作单位,她想了解怎么样把新单位支付的薪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顾客说;她应到银行的会员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薪资存入她现有些账户。如此一来,顾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要紧的机会,这位顾客提出的需要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知道这位顾客的财务情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些还是租来的?
是不是有汽车?有几辆?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的资产和债务情况怎么样?
保险状况怎么样?
有几个孩子?多大了?
这位柜员学会了这类资料就能向这位顾客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买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类服务远远超越了这位顾客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薪资转账。
这个案例很具备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用途,需要抓好三个要素: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些手工会计操作很多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柜员是否会成为一种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以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革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些人员实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健全培训机制,全方位提升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讲,“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同意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了如指掌,学会满足顾客需要的常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顾客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顾客尊重和信任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起职员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本钱效益管理需要激起会计职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拓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减少本钱提升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6、结语
只须拓宽视线,冲破束缚,大家其实可以在银行会计范围发现本钱效益管理的广阔天地:改变业务步骤可以减少本钱,提升管理水平可以带来效益,优化组织结构可以减少本钱,提升会计职员素质可以带来效益,让开心的柜员带给顾客开心的服务就是效益…
在有时候,本钱效益管理并无需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重点是要融入革新的考虑,把本钱效益管理思想渗透到很多方面,随时维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随时维持一颗聪明而敏锐的心。